“我現在做的布料行業,隨著東南亞勞力越來越便宜,出口量急劇下降。也直接導致企業訂單減少,利潤率下降。”在談到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前景時汪榮并不樂觀。
類似汪榮的擔憂在中國許多制造業企業,尤其是中小制造業企業當中都普遍存在著。在傳統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下,習慣了低成本、低質量、大市場的中國低端制造業大多都如履薄冰地在尋找著新出路。
“金融危機時期,出現了很多企業外遷的現象,廣東東莞最明顯,主要原因是這些企業都從事于低端貼牌,缺乏核心競爭力,丟掉訂單就相當于失去了業務。”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明珠在博鰲論壇上說。
遺憾的是,在尋找新出路的過程中,更多的企業選擇的是回報高、見效快的虛擬經濟行業或是投機市場,而不是將積累的資金投向技術革新和內需市場的開拓。
“世界不可能為中國提供一個無限大的市場來滿足中國企業出口的需要。”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朱寧看來,苦練內功、轉型升級已經是中國制造業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實業立國需要我們做什么?
國家發展改革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在博鰲論壇上表示,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的高級發展階段,本應是實體經濟有效的助力,但脫離了實體經濟的虛擬經濟帶來的只能是泡沫而不是繁榮。
事實上,就在“世界工廠”中國面臨著制造業隱憂之時,大洋彼岸的美國則掀起了一場“再工業化”的浪潮。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的美國充分認識到不能僅依賴于金融創新和無度的信貸消費拉動經濟,開始重視國內產業尤其是先進制造業的發展。
這并非是制造業的簡單回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董事長林左鳴在博鰲論壇表示,美國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中是把核心制造業原封不動地留在本國,而把低端制造業轉移出去。
而中國的絕大多數制造行業長期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低端,一些企業實際上只是國外企業的生產車間,被發達國家所綁定或者控制,盈利水平和能力受到嚴重擠壓,部分產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碎片化”,失去了核心競爭力。
堅守“中國制造”已不能僅滿足于在產業鏈的低端打轉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實業立國需要中國企業有更多的思考。
多年深耕實業的民營企業伽藍集團董事長鄭春影一直堅信,實業是資本市場的“根”,脫離實業的資本炒作是“無本之木”。鄭春影認為,科技創新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發展驅動力。而如何鼓勵靠制造業、實體經濟積累起財富的中國企業將資金投入到技術革新、產業升級、開發內需當中,現在則應成為決策者認真研究的課題。 |